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都市小农人”稻花香里说丰年

来源:深圳侨报    时间:2023-07-27 19:27:39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资料图】

在我们日常的餐桌上,少不了“米饭”这一主食,

但是,米饭是怎么从田间地头的秧苗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的呢?

还有我们日常吃的蘑菇,它们又是如何培育而来的?

7月23日,由龙岗区融媒集团联合深汕湾袁隆平水稻种植基地(下文简称“基地”)开展的“农耕研学一日营”活动正式启动,首批21名青少年在龙岗区融媒集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基地探寻水稻和蘑菇长成的奥秘。

第一站:蘑菇知识“小课堂”
走进大棚 亲近蘑菇

蘑菇是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但是蘑菇的生长环境大家可能并不熟悉。百闻不如一见,当天上午十点半,农耕研学一日营的孩子们首先来到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下北村菌菇基地,直观感受蘑菇的生长环境。

“蘑菇真的好软呀!”一走进蘑菇大棚,孩子们看到菌棒上大小不同的蘑菇,不仅发出阵阵惊叹,来自兰著学校的三年级小朋友叶子瑞满脸骄傲地对带队老师说:“大棚里面有好多蘑菇,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蘑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种粉红色的蘑菇,特别好看,讲解员老师让我亲自采摘了蘑菇。”

据蘑菇基地的负责人彭先生介绍,蘑菇大棚里有平菇、茶树菇、黄金菇、红平菇、灵芝、猪肚菇、金福菇、黑皮鸡枞等九种蘑菇,每一种蘑菇的生活习性、养殖方法及采摘方式都不一样。

“茶树菇采摘时需要小心地由根部旋起,而平菇的采摘则是要一手轻按料面,一手捏住菌柄,将菇旋转扭下。”蘑菇大棚内,讲解员们耐心地跟孩子们一遍一遍强调着。孩子们高兴坏了,在讲解员的指导下,他们纷纷伸出小手,亲自动手采摘茶树菇和平菇。摘到大的蘑菇,还不忘了跟旁边的人分享、炫耀。不一会儿,他们每个人都摘到了一袋蘑菇,收获满满,恋恋不舍地离开大棚。

参观完蘑菇大棚后,彭老师又为孩子们展开了蘑菇小课堂,详细介绍了富硒蘑菇的功效。同学们认真听讲并将所学的知识记录在研学手册上。理论不如实践,临走时,蘑菇基地的工作人员还为同学们分发了黄金菇的菌棒,让同学们可以带回家亲自培育。

第二站:驿站研学“涨知识”
学习水稻知识  传承隆平精神

离开蘑菇基地,孩子们来到乡村振兴驿站,在这里,他们零距离向杂志水稻专家了解水稻知识。

在驿站研学课堂中,第十一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获得者刘茂秋研究员为同学们带来了《隆平精神 稻济天下》的主题讲座。

刘茂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协十五大全国代表,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工作。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湖南省农业丰收奖、常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科技成果奖16项;2020年10月获第二届湖南省十佳农技推广标兵,11月获第十一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12月获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农技推广先进个人;获省级以上荣誉8项,获常德市优秀专家等市级荣誉30项;参与制定省级技术规程43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5篇。

刘研究员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袁隆平院士的生平和隆平精神所蕴含的深意。接着刘研究员手拿稻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理解了一粒种子是如何成为饭桌上的美食。

“一粒种子要经过哪些工序,最终成为我们碗里的米饭?”……讲座中,刘研究员以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跟孩子们分享相关水稻知识。

“一朱稻穗最多有多少粒?”“目前数过的是666粒。”互动环节,孩子们跟刘研究员请教。

“聆听今天的讲座,我了解了高产水稻的生长过程,明白了袁隆平爷爷种植杂交水稻背后的不易,我想做一粒好种子,长大后为国家多做奉献。”来自千林山小学的四年级小朋友刘雨曦说,通过今天的研学讲座,懂得了稻谷生长的不易,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深汕湾袁隆平水稻种植基地的董事长助理罗勇带孩子们认识农具,了解农耕文化

第三站:田间地头“收稻谷”
化身小农夫 体验收割水稻的辛苦与乐趣

下午,同学们来到了深汕湾袁隆平水稻种植基地,走进田间地头,体验亲手收割水稻。

据深汕湾袁隆平水稻种植基地的袁城围董事长介绍,该基地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建立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平台。试验基地300亩,其中核心展示基地100亩。基地旨在为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引进、筛选搭建平台,通过鉴定新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展示优质高产新品种的优良性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为在华南及东南亚区域示范推广提供科学数据和积累经验;拓展创建青少年科普教育研学基地;探寻农旅结合新途径,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

走到田间地头,深汕湾袁隆平水稻种植基地的董事长助理罗勇先生为孩子们讲解了割水稻的技巧,收割水稻时一次割三丛为一把,收割下来后要交叉摆放好,以便后续的碾谷脱壳。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孩子们纷纷拿起小镰刀,尝试起割水稻来。割完水稻后,大家又将刚割下的水稻拿到传统的脚踏式打谷机里脱壳。孩子们兴致勃勃的登上机器,清脆的谷粒落下的声音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响在金灿灿的麦田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劳作,孩子们都满头大汗,来自盛平小学四年级一班的曹薇说:“这让我感受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只是来体验一天,但农民伯伯们却几乎天天都要在田里劳作。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我们才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临离开时,孩子们对今天的体验仍然意犹未尽,大声喊着“我下次还要来!”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大众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